商务部和海关总署日前联合发布公告表示,自9月1日起,将取消部分货物自动进口许可管理。 这是国家进一步释放扩大进口的积极信号,更是进口拉动战略中的一环,旨在放开某些政策束缚,加快进口市场化进程。
商务部和海关总署日前联合发布公告表示,自9月1日起,将取消部分货物自动进口许可管理。
对此,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这是国家进一步释放扩大进口的积极信号,更是进口拉动战略中的一环,旨在放开某些政策束缚,加快进口市场化进程。
非机电类商品居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和《货物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办法》,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决定调整《2013年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货物目录》。
记者注意到,此次调整的商品主要以非机电类商品为主,包括牛肉、猪肉、肉鸡等消费品和废纸、废钢、铜、天然气、钢材等资源能源类商品,涉及百余个海关商品编号。机电类商品主要为汽轮机、水轮机和纺织机械等7个编码的商品。
商务部研究院综合战略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张莉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扩大进口的商品中,先进技术装备设备、能源、原材料等依然是进口重点,同时也要扩大农产品、消费品进口。“扩大进口商品各类需顾及工业化进程和民生需要两方面。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和市场的变化,进口许可目录也需随之调整,放开由于政策束缚带来的数量和资质限制,满足国民经济所需。”张莉说。
据了解,商务部与海关总署每年都公布新的《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货物目录》,并且根据需要适时调整。年初实施的《2013年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货物目录》与上年相比,调整主要集中于机电类和高新技术产品。
同时,自今年1月1日起,我国还对780多种进口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从消费角度看,降低进口关税的商品多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扩进口再获助力
“本次调整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货物目录是我国进口拉动战略系列政策中的一环。可以预见,未来还将出台更多配套政策,旨在加快进口市场化进程,通过开放促改革。”张莉表示,自2008年以来,我国一直积极实施扩大进口政策,对缓解贸易顺差、促进国民经济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目录调整后,更多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得以取消,企业无须在办理海关手续前先去当地外经贸局申请进口许可证,不仅减化了企业的进口通关手续,而且也是行政职能部门对扩大进口政策的具体落实。”
张莉认为,目录调整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扩大进口市场,“来自新兴市场和许多正在建设中的自贸区的商品将更多地进入进口‘序列’,利用他国的比较优势,促进我国生产和消费水平的提升,降低我国进口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体现了进口多元化战略”。
她同时指出,下放审批权、减少政策束缚也对防止造成市场灰色地带、降低企业附加成本起到了积极作用。“以此引导更多的企业从之前的出口为主,转向进出口双重发展布局。”
此外,联系日前出台的促进贸易便利化措施(“国六条”)中关于“增加进口贴息服务规模”的表述,有评论认为大型成套设备、大宗商品等资金依赖较多的品类或是贴息政策的受益方。此次目录调整中涉及资源能源类商品较多,或对相关商品进口产生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