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我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去年创新高
文章来源:厦门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8-30  点击数:  分享到:
59.2K

  厦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厦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联合发布的《2012年厦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透露,2012年,我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88.15,比上年增长0.83,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连续5年的增长,也持续领先全国、东部、全省平均水平。

  此次参与测评的为全市1195家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及以上的制造业企业。从测评结果看,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12个统计指标中,有9个指标得分对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是:产品质量等级品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每亿元产值拥有专利数 、新产品销售比重、人均产品销售收入、国际市场销售率。总体来看,我市制造业呈现出产品符合性质量水平稳步提高,研发和市场适应能力大幅增强,产品市场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的特点。但工程技术人员比重、技改经费比重以及质量成本控制能力有所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面推进跨岛发展战略”驱动下,我市岛内外发展不平衡局面逐年改善,各区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整体均稳步提升。此次测评中,各行政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名依次为:翔安区89.50、湖里区88.58、思明区88.44、集美区87.58、海沧区85.45、同安区83.36。其中翔安区、湖里区、思明区得分高于全市水平。翔安区由2011年的第二位跃居首位。测评结果也显示,质量水平对各区竞争优势的贡献继续增大。

  我市13条百亿产业链中,有10个产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在此次测评中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生物与新医药、工程机械、航空工业、船舶制造4个产业上涨幅度较大,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平板显示2个产业的质量竞争力略有下降,烟草产业未纳入测评。

  从质量竞争力水平看,平板显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水暖及厨卫3个产业继续位居前三位,处于质量效益型发展阶段;生物与新医药、船舶制造、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汽车、工程机械、计算机与通讯设备、运动器材7个产业得分高于85,表现为质量驱动型发展特征;航空工业、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业得分低于85,连续两年排名末两位,仍处于质量落后型发展阶段。

  据了解,质量竞争力指数是按照特定的数学方法生成的、用于反映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整体水平的经济技术指标,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在质量竞争成为国家、区域和企业竞争焦点的今天,质量竞争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竞争力的强弱。”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测评发挥着地方经济与产业质量的“度量尺”、“听诊器”和“风向标”作用。据悉,2007年,厦门作为全国13个试点省(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开展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地方试点工作。市质监局联合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开始逐年对厦门市制造业的质量竞争优势、改进空间和发展趋势进行定量评价与比较研究,并提出质量政策建议。经过6年的测评,厦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测评工作逐步实现经常化和制度化,成为确定区域或行业的质量投入规模和方向的决策依据,成为厦门市评价和监控质量绩效的重要工具。2010年厦门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对外发布2009年厦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