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持续释放论”贯穿“新克强经济学”
文章来源:21世纪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7-29  点击数:  分享到:
59.2K

  从“营改增”扩容提速到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从压缩中央政府一般性支出到央行放开贷款利率下限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从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要求证监会适度放宽创业板财务标准,促小微企业上市,到国务院决定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等。新一届政府出台政策的一贯性、连续性及循序渐进的释放,给了市场一个较为明确的预期。

  即,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而不是进行短期刺激政策,避免出现政策的不可持续和留下后遗症。此可视作“持续释放论”的要义。

  在“新克强经济学”的九个方法论里,“持续释放论”一直贯穿其中。

  李克强主张,要把握好、运用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政策和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使市场有稳定的预期。各项改革举措要持续释放。

  据21财经情报统计,2012年以来,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共计以文件的形式发布规范性文件,政策措施分别达18项、34项、14项,解放行业动力,稳步推进了改革。举例金融系统改革而言,从强调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到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循序渐进,给市场一个淡定接受的空间和时间。

  即使在我国面临复杂严峻的经贸环境,进出口增速均明显放缓的情况下,新一届政府仍然非常重视相关调整措施的长期效果。在过往的政策中,出口退税政策往往是刺激出口的主要手段。但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提出的调整的具体政策来看,却并没有强调要采取这样的手段恢复出口增长,而是主要强调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

  比如,制定便利通关办法;整顿梳理进出口环节收费;减少法检商品种类;抓紧研究法定检验体制改革方案;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等等。

  对于政策的持续释放,李克强提出了“两不能”:既不能因经济指标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也不能对经济运行可能滑出合理区间、出现大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

  政策持续释放的背后是,决策层意图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表明不仅要保持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在合理区间内运行,更要将政策重点落在调结构和促改革之上,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

  分析认为,目前的经济调控政策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调控框架(GDP增长不低于7.5%,CPI增长不高于3.5%)。这就等于给全球以及中国的企业家、居民一个明确的预期,预期明确,经济的波动就会通过市场主体选择的方式得到较好调整。这一点对于稳定人心、稳定信心尤为重要。

  对于“稳定”,李克强总理赋予了其更为深广的涵义,“坚持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把握好、运用好宏观政策,统筹施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

  因此,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特别突出了政策的可预期性,加强了前瞻性,主动调结构,明确区间运行,不轻易出台会引起大幅波动的政策,让市场对政策的依赖性逐渐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并不代表“不作为”,而是在调结构的前提下,选择重点领域出台维稳措施。保持宏观调控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是当前政策的主线,也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经济增长回落听之任之。实际上,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政府已经有所动作。

  李克强总理在7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公平税负,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研究确定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的措施;部署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

  除了经济领域政策的持续释放,今年上半年,按照中央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政策和新措施亮点频现,不仅“看得见”,而且“摸得着”,更注重可操作性与普惠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此外,政府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上,也是渐次展开。从第一次常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到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到履职仅百余天即取消和下放165项行政审批事项,再到中央领导同志基层专题调研;从“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到“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再到“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无论是行动还是语言,都表达出本届政府切实转变职能的坚定决心和说到做到、勇于担当的施政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