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警惕全球经济新一轮冲击波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7-03  点击数:  分享到:
59.2K

 

    当前各国应努力解决影响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尽量地避免或者减缓下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

    在日前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第三届全球智库峰会上,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全球治理以及世界经济走势的看法。与会嘉宾们普遍认为,各国应汲取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总结经验,积极行动,避免全球经济新的冲击波。

    世界经济现状:““一低五高”

    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有限,发达经济体经济总体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普遍出现经济放缓的迹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将当前世界经济现状总结为“一低五高”。她认为,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所谓“一低”,就是各国普遍面临经济增长下行、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呈现这样的趋势。而在经济低增长的压力下,全球又面临着“五高”的风险,即高债务、高失业率、高货币、高市场和高龄化的风险。

    陈文玲进一步分析说,目前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着国家主权债务风险,中国也存在着地方债风险。高失业率给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带来压力。金融危机后,全球货币,特别是美日欧三大经济体货币同时“注水”,造成了全球性货币泛滥贬值。在货币“水”含量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货币的信用含量越来越低。在这一背景下,国际市场上出现了很多逆向的调节。从以往的趋势来,美元贬值将导致黄金和大宗商品升值。而现在国际市场上美元、日元以及英镑都在贬值,黄金也在大幅度贬值,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这和以前市场规律完全不同,市场风险巨大。她还强调,未来全球各国不容忽视的还有高龄化的风险。不仅是发达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这样的趋势,高龄化造成的社会压力正在向全球蔓延。

    货币政策变化对世界经济带来的新挑战

    近日,美联储宣布可能会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这对国际市场流动性以及新兴经济体都将带来巨大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的政策效应以及世界经济出现的新变化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的重点。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国际经济研究部主任葆拉·苏巴基认为,在当前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全球市场和各国国内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冲突,并对国家关系带来了影响。全球经济比以往更为融合,但也比以往更加复杂,全球出现了新的系统性风险,金融冲击的变化更加迅速。

    他指出,当前,一些国家调整了政策来应对后危机时代,比如美国宣布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这些政策都关注各自国内的需求和挑战,但是却带来了系统性和全球的影响。“如何管理这种影响?我们需要进行合作来实现再平衡,全球经济仍然处在一个重大的系统性不平衡当中,各国政策制定者需要建立一个框架进行协调。G20能够使我们更加有效地处理全球的这些风险和问题。”葆拉·苏巴基说。

    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前执行董事托马斯·伯恩斯提醒各国要认识到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他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央行改变了一些传统的货币政策,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相当于直接的资产购买。对于这些非传统的政策,其效果值得商榷。这些政策实际上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变数,也带来了市场泡沫。近日美联储表示未来两年资产回购的步伐会减缓。上周,中国金融市场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迹象,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现象。伯恩斯认为,未来资本流向新兴市场的步速将减缓,这对新兴市场的增长会有所影响。过去10年强劲增长新兴市场,未来可能会受到影响。

    巴西应用经济研究所国际部主任雷纳托·鲍曼看来,未来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变化无疑将对新兴经济体产生重要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改变对新兴国家是一个挑战,QE退出将会短期之内增加资本减少的风险。

    对于金融危机后全球的货币政策走向及效应,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进一步分析指出,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许多国家采取了刺激性的货币政策,这就造成了全球流动性过多的局面。这对新兴市场国家带来资本和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因素,资本将会以一定的速度流入和流出。他指出,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有资本流入突然下降的原因。资本流入的急剧下降,使得市场的资金供应突然减少,可能会带来金融系统的一系列问题。这种不稳定的市场环境不利于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宽松政策可能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影响,并且引起全球货币市场流动性不稳定的局面。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必须要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当中去解决全球流动性问题,去管控全球的流动性。

    慎用刺激政策,慎重选择退出时间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全球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冲击波。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认为,当前各国应努力解决影响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尽量地避免或者减缓下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

    对于上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各国都在进行深刻的反思。侯云春认为,上一轮IT革命给全球经济带来繁荣,随着IT技术革命高潮的消退,各国采取了一些刺激经济的“吹泡沫”措施,泡沫破灭之后,经济危机发生,各国家又采取大力度经济刺激措施。“这些年各个国家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经济刺激措施过分依赖,但经济刺激‘救急不救命,治标不治本’,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侯云春对全球如何能够尽快地从危机中走出来,避免下一次危机给出了建议。

    他认为,今后各国应该尽量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慎用经济刺激措施,慎重选择刺激政策退出的时间、步骤、节奏,在避免经济过度下滑的情况下,防止刺激政策所带来虚假繁荣。二是抓紧进行结构调整,改变失衡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三是深化改革,重塑全球的经济和金融秩序。四是抓紧进行新一轮技术革命,全球经济要想真正走出危机,必须依靠技术革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世界经济要想避免新的冲击波,一方面新兴经济体要加快经济体制的改革,扩大内需,健全自己的金融体系。这样即使发达国家退出量化宽松,也能经得起金融冲击。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应当加大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技术的输出,把自己的资本技术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巨大需求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更高的投资效益,也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来发展,取得互利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