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中国自行车企业收获多多
文章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6-18  点击数:  分享到:
59.2K

 

    宝归来胜诉除了积极的态度、不懈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没有依靠低价倾销,而是依托技术创新拓展市场,掌握了价格话语权。

    日前,金华民营企业浙江宝归来车业有限公司收到欧盟委员会最终裁决:该公司出口欧盟的自行车反倾销税将从48.5%降至19.2%。这是国内自行车企业抗辩欧盟反倾销20年来取得的首胜。

    胜利来之不易

    中国自行车行业协会的宋博介绍,自1993年起,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自行车征收30.6%的反倾销税。此后,每隔5年欧委会就发起所谓的期间复审和日落复审,但始终没有“日落”,反而一再提升对中国自行车的反倾销税。

    受此影响,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自行车数量不断下降,年出口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200万辆降到现在的60万辆~70万辆。

    2012年4月,宝归来收到欧委会反倾销调查的书面通知。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宝归来先后接受了欧委会反倾销、反补贴及严格的产品质量检测等多番调查。企业为应诉支付的各种费用高达200多万元。因被调查导致宝归来出口欧盟的货值从去年上半年的600多万美元下降到几近于零,企业一度陷入困境。

    最终欧委会由于找不到所谓的倾销、补贴证据而不得不降低对宝归来征收的倾销税率。宝归来车业总经理杨群宝说:“胜利来之不易。”

    宝归来董事长杨群宝认为,宝归来胜诉除了积极的态度、不懈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没有依靠低价倾销,而是依托技术创新拓展市场,掌握了价格话语权。

    据介绍,宝归来每年投入上百万元用于产品研发,获得了近20项国家、国际专利。

    胜诉还需财力够

    国内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案件时是否存在一些“胜负法则”?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律师符欣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关于获得胜诉方法,每个案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也有些普遍适用的方法和原则:如积极应诉、选择适合自己的应诉策略、依靠行业力量发动案件发起国下游用户的力量等。不过,个案的成功经验未必适用于所有企业,比如申请产品排除、与申请人谈判撤诉等。”

    对一个行业采取长达20年的反倾销措施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罕见,欧盟的举措让中国自行车行业输欧受阻。起初每轮都有数十家企业应诉。20年下来,反倾销税越征越高,企业不愿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参与应诉。到本轮,应诉的内资企业只有宝归来一家,最终宝归来和两家台资企业获得胜诉。

    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铮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200多万元的律师费对欧盟的案子来说收费是比较高的。不过,相比获胜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这个价格也是值得的。由于税率下降,企业自身获得了相较于国内其他企业的对欧盟出口的比较优势,甚至以后能独霸中国对该市场的出口。”

    徐铮建议,国内企业在面对反倾销案件时,应当根据自身情况,结合不同市场作出是否应诉及如何应诉的决定。如果企业没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完成全程应诉,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应诉方式。比如在美国反倾销中,只要花不多的钱就可以聘请律师进行分别税率申请。如果获得了分别税率,未来可以拿强制应诉企业的加权平均税率,只要强制应诉企业获得的结果不太差,大家在这个市场上还可以处于相对一致的竞争水平上。“我们向来主张,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反倾销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打好了,你就是这个出口市场的王者;打不好或不打,那就彻底丧失了这个市场。”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