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本地化创新——品牌成长必杀技
文章来源:厦门中小在线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6-05  点击数:  分享到:
59.2K

  LOCALIZASIAN即亚洲品牌土化。最近,亚洲品牌的本土化趋势逐渐加强,我们将会看到“在亚洲制造、为亚洲人制造、由亚洲人制造”的产品大受欢迎。从首尔长久以来就有的江南区社会名流到柬埔寨的新兴消费阶层,“亚洲消费者”的概念包括了财富、成熟度、生活方式和期望等各个方面。这里我们想要指出的是与外来品牌相比,当地品牌在理解和剖析这些细微处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您的企业要如何开始LOCALIZASIAN?

  想要在您的产品和服务上应用LOCALIZASIAN趋势吗?如果您是亚洲品牌,请记住:

  •充分利用您的地域优势(在心理和实体层面更接近当地消费者),为当地的消费群体或细分群体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

  •本地消费者欣赏并尊重那些颂扬地域文化、根据既有传统或使用习惯对产品进行重塑或整合的品牌。比如青岛啤酒就针对传统的饮酒习惯对自己的啤酒产品进行了改进。

  •LOCALIZASIAN也可以是简单的对现有的产品或服务做出调整以迎合另外的亚洲消费群体(特别是那些非常符合亚洲消费者喜好的产品)。

  对于在亚洲开展业务或是计划将业务扩展到亚洲的外来品牌而言,当产品的质量差距正在迅速消失,传统的标榜“高品质”的品牌描述方式将不具优势,这时候您也需要积极响应LOCALIZASIAN的趋势,通过加强品牌独有的“差异性”以区别于其它品牌。当然您也可以与当地品牌合作或是收购当地品牌以进行自己品牌的LOCALIZASIAN创新。

  即使您是在亚洲以外地区开展业务的外来品牌且没有进入亚洲市场的打算,也请不要忽视LOCALIZASIAN的趋势。请记住:许多成功运用LOCALIZASIAN趋势的亚洲品牌将在本土市场获得成功,迅速成长并击败其竞争对手。您需要关注这些品牌的动向,或许不久之后它们就将进入到您所在的市场与您展开竞争。

  2013年,LOCALIZASIAN趋势正在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消费领域里大行其道。因此,无论您在亚洲内还是在亚洲之外,要么加入这一趋势,要么走向灭亡!

  LOCALIZASIAN践行者:

  青岛啤酒:“为成都消费者”做出改进

  中国品牌青岛啤酒针对成都消费者的饮酒习惯改变了产品所用的酒瓶,这使我们从中看到了真正区域化的LOCALIZASIAN。新的酒瓶容量更大,能装两三个品脱的酒,这是因为当地消费者在聚餐享用四川菜肴的时候常常将啤酒倒入小杯进行分享,这与传统中国白酒在分享饮用时的习惯相近。

  诚品书店:台湾书店将24小时服务带到香港

  2012年8月,台湾诚品书店在香港开设了第一家海外分店,尝试从周四到周六24小时开放以服务于有着“夜猫子”购物习惯和生活方式的香港消费者。在台湾,诚品书店7天24小时营业,店 内同时销售许多种类的生活用品,包括文具、儿童玩具和音乐等。该品牌计划于2014年在苏州开设第一家位于中国内地的分店。

  HTC:带有缅甸语键盘的智能手机

  2013年1月,台湾的电子产品公司HTC在缅甸仰光开设了第一家专卖店,6个型号的智能手机在这里首次亮相。这些手机都配备了专门设计的、本地化的缅甸语字体键盘。在亚洲的众多国家中,缅甸的移动电话普及率是最低的。

  LOCALIZASIAN的驱动力是什么?

  1.走向成熟的市场

  亚洲的富裕消费者越来越多,这意味着针对人民币、印度卢比、韩元、泰铢及印尼盾的商业竞争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亚洲地区的经济和消费力将继续迅速发展。2011年,亚洲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4%,到2020年,其份额将达到25%,而到2030年将达到40%(安永会计师事务所,2012年)。

  无数的迹象表明亚洲将在未来的消费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我们看到全球知名品牌如雅诗兰黛在网站中放上了的产品;名为“DAMN! I Love Indonesia”的亚洲品牌以对地域文化的颂扬炫耀自己的国家文化;中国联想引领亚洲对亚洲贸易的增长。所有这一切来自品牌的关注和由此带来的更多选择意味着亚洲消费者将变得更为苛刻:他们所寻求的是那些能够明确满足消费者需要、希望和欲望的一流的产品和服务。

  2.对本地的热爱

  传统的说法是当亚洲消费者变得更加富裕,他们通过购买“西方”市场的成熟品牌炫耀自己新获得的社会地位。看看法国和意大利的奢侈品牌在该地区的成功就知道这样的说法不假。然而与之相对的是,亚洲消费者对于亚洲成功的期望根深蒂固。

  竞争对手,亚洲消费者对于本土品牌的接受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贸易统计数据也能说明一些问题:2000年以来,全球贸易和亚洲对外贸易增长了一倍,而同期的亚洲内贸易额增长了两倍(IMF,2012年5月)。

  3.本土优势

  共同的价值观、掌握细微的地方差异而获得的天然亲和力、在快速增长经济体中学习到的企业运作经验,所有这些优势都使亚洲品牌更了解当地消费者的心态、期望和需要,而在这些方面外来品牌常常感到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