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原因是四月贸易顺差高于预期,银行界人士提醒,下月起外汇局管控热钱的新规将生效,届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大减,外币存贷款利率可能上升
昨天,央行设定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首次突破6.2元关口,至收盘,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至1美元兑6.141元人民币,盘中创下1美元兑6.1396元人民币的19年新高。
业内人士表示,除中间价走升外,好于预期的进出口数据,是人民币再创新高的主要原因。根据海关总署昨天公布的数据,4月我国出口、进口同比分别增长14.7%和16.8%,高于市场预期。贸易收支则由3月的逆差8.8亿美元转为4月的顺差181.6亿美元。
A 企业套利带来虚假繁荣
虽然数据靓丽,不过银行界人士认为,近期的贸易数据存在“虚胖”的成分。
“此前,由于人民币利率高于美元,企业借助贸易渠道存人民币融美元的套利交易十分盛行。”我市一家国有大银行的相关人士表示。
一位外贸界人士描述了这样的套利过程:A企业存入1000万元保证金开立人民币远期信用证,B企业在境外银行凭此信用证融资,融资款付给A企业的转口下家C企业,C企业再付给A企业,这样A企业又拿回了1000万元。接着循环往复。
事实上,A、B、C三家企业都是“一家人”,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赚取境内存款和境外贷款之间的利差。上述人士称,扣除成本后,一个流程的收益约为0.9%,一年可走至少60个流程,纯利在50%以上。
此外,有研究报告指出,从今年第一季度的出口数据看,“集成电路”以及“贵金属或包贵金属的首饰”的数据相当异常。今年前3个月,前者的出口个数同比增长69.2%,但出口金额同比增长293%;后者的出口数量同比增长29%,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35%。其原因可能是企业利用这两种货物质量较轻、价格较难判断的特点,通过同批商品多次往返,将境外资金以贸易方式转至境内。
B 外汇局出手“狙击”热线
频繁套利令企业获益,但它也使境内银行的净结汇大幅增加,成为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重要推手。这一问题业已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外汇局应及时对资金流与货物流严重不匹配或流入量较大的企业发送风险提示函,要求其在10个工作日内说明情况。
同时,外汇局还规定:各银行当月结售汇综合头寸下限=(上月末境内外汇贷款余额-上月末外汇存款余额×参考贷存比)×国际收支调节系数”。其中,中资银行的参考贷存比为75%,外资银行的参考贷存比为100%,国际收支调节系数为0.25。外汇贷存比超过参考贷存比的银行,应在每月初的10个工作日内,将综合头寸调整至下限以上。
上述通知将从下月1日起开始实行。
C 贸易融资可能量减价什
“此前央行已进行了多次窗口指导,此次进一步设定具体的计算公式,意味着调控加码。”我市一家股份制银行贸易金融部的总经理表示,这可能是对欧洲央行降息、境外流动性进一步泛滥的应对之举。
对于新规的内容,一家国有大银行的相关人士解释说,过去银行外币存贷款的贷存比并无限制。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今年3月末境内外币存款余额为4415.65亿美元,境内外币贷款余额为5618.23亿美元,这意味着银行的外币贷存比接近130%,比新规定的参考贷存比高出不少。
因此新规实行后,银行为将综合头寸提升至下限以上,可能需要在银行间市场大量买入美元,这将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大为减轻。
同时,多位银行界人士表示,新规还将迫使银行压缩贸易融资的规模,海外代付等业务有可能停办,同时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外币存贷款利率都有可能上升。进出口企业对此应有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