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全球光伏工业开始整合的一年,但这一过程看来也只是刚刚开始。尽管海外有一些公司倒闭和收购案例,有些还涉及著名企业,如韩国韩华并购德国Q-Cells等,中国很多大厂商也停止扩产而小型的厂商纷纷暂时关闭生产线,但全球范围在2010~2011年迅速累积起来的生产能力并没有在过去的一年里得到充分消化,而且看来还将超出2013年的市场需求。由于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产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将继续在50%~60%左右徘徊,企业的盈利状况也很难彻底改观,因此全球范围的产业整合在2013年有加速进行的压力。中国的光伏工业同质化和供大于求的情况尤其严重,如何“经济性地”压缩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技术档次是中国厂商未来发展的关键。相反,期待依赖本地市场、政府救援等等来维持现状,中国厂商最终将失去盈利相对丰厚的国际市场。
根据SEMI 市场研究部门对全球近800家太阳能产品制造商的统计,中国厂商在硅片、晶硅电池和模组制造上的产量已经遥遥领先全球其它国家的厂商。中国在多晶硅和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大量投资也将使得中国在未来2~3年里,成为多晶硅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产出大国。但是“做大”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在光伏领域,这是一件好坏参半的事:好的方面是加速所谓的光伏“平民化”或“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坏的的方面是迫使企业只追求数量而轻产品技术研发和质量,以求在微利状况下“苟活”。长此以往,中国制造产品的竞争力势必下降,而全球范围光伏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又将迫使中国企业逐渐退守本地市场,盈利前景不明朗。
从原材料多晶硅的供应来看,尽管2013年总体上也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但市场淘汰小型制造商的力量似乎比其它制造环节来得更有力量。据统计,在2011年的60多家年产出不足2000吨的供应商中,预计其中半数以上将在2012~2013年退出市场,加上大型厂商已经放缓扩产步伐,多晶硅供大于求的情况将在2013年有所缓和。这一点也反映在产能利用率上:2013年全球多晶硅厂商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将高于其它产品制造商约5~10个百分点,除了化学工业固有的生产特点外,多晶硅产业加速整合也有助于提高其整体产能利用率。此外,随着大型厂商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多晶硅制造商也有望成为光伏产业链上最先改善盈利状况的厂商。SEMI的研究还指出,目前这一轮多晶硅产业的调整将一直持续到2014年,2014~2015年,一些新的、背景实力雄厚的新厂商有望开始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