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3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国再次进入“两会时间”。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局之年,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这让2013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显然异乎寻常。
在世界经济艰难地走过波云诡谲的数个年头之后,中国经济在过去一年里企稳回暖。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50万亿元,7.8%的增速虽然较前些年有所降低,但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一成绩足以令世界瞩目。有关中国社会经济的诸多话题,将在今年两会上引起怎样的关注?它们又将在两会之后推出的中国经济新政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一味低税不利宏调能力
“缩小收入差距,是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的普遍难题。收入分配公平,是近年来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人们对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败作出评价的依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导报特约评论员徐逢贤说,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围绕此课题进行过多个专项的调研和分析,通过不同渠道出炉的关于收入分配状况的报告,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收入分配不公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保证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同步,进一步调节行业收入差距、提高劳动性收入比重等,正越来越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我们欣喜地看到,历时8年之久,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终于在2013年出台了。近年来国家推出的提高个税起征点等举措,也都显示了我们国家不断尝试破题的努力。相信在今年的两会上,收入分配改革必将成为热议的话题,而且应该能够促成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徐逢贤说。 “近年来,社会上"降税"的呼声很高,有人把它视为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我个人对此持保留看法。”徐逢贤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他认为,相对于欧美国家税收占GDP总额26%-42%的比例,中国税收占GDP总额的比例仅有20%-22%,并不算很高。“在个税起征、新能源行业等方面,结构性减税是可以的。但一味地执行过低的税率,会使国家失去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
公共服务领域欠账不少
近五年,中国的民生成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乡医保覆盖了13亿人,世界最大的养老保障网得以建立,保障房建设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角度看,民生领域的一些体制性弊病仍然严重,公共服务领域欠账不少。”徐逢贤说。
“新的国家领导集体刚刚组建,又恰逢政府换届,民众对民生的要求可能多少较以往要迫切一些。”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院副院长、导报特约评论员曲永义说。
他认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本届两会之后民生状况将有更大程度的改观。一是国家对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增加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重视;二是国家财政状况向好,使其有足够的财力利用二次分配的调节作用,最大限度地照顾弱势群体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平。
城镇化不能成为房地产盛宴
“在城镇化的内涵和操作手段上,估计在两会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争议和讨论。”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这样提醒。
“中国的城镇化,就是要通过城市化,使农村的土地适当地集中,使农民通过种植规模的增加,实现收入水平提高,获得相应社会地位。”党国英说。
党国英希望两会上关于城镇化的讨论,能够为城镇化可能面临的重大问题解除困惑和疑虑,提出一套能够让民众看得见、摸得着、认得清的明确路径。重在实现人的城镇化和社会形态、结构以及管理方式的城镇化,力求防止重走盲目扩张的老路,尤其要避免城镇化成为下一场房地产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