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欧盟一哥”德国的东方机遇
文章来源:《陆家嘴》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2-18  点击数:  分享到:
59.2K
 

欧洲经济领头羊德国将如何避免欧洲经济长期陷入衰退并重拾再增长动力,是摆在联邦政府桌面上的大问题。而三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德国官员均表示,中国正日益成为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位德国官员纵论中德经贸关系 

    欧元区债务危机引发的“欧元区崩溃”似乎已经警报解除,欧洲央行注入大量流动性力保各成员国“一个都不能少”的同时,欧盟的“一哥”德国却面对严峻的增长困扰。 

    德国联邦统计局1月15日公布数据显示,在经历了2010至2011年连续两年至少3%的高增长之后,2012年德国经济增长仅0.7%。此外,德国经济部长菲利普·勒斯勒尔(Philipp Rosler)预计,受欧债危机影响导致多国需求下降,德国2013年的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至0.4%,大幅低于政府此前预计的1%——挑战当前,欧洲经济领头羊德国将如何避免欧洲经济长期陷入衰退并重拾再增长动力,是摆在联邦政府桌面上的大问题。而三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德国官员均表示,中国正日益成为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国资本”对接“德国制造” 

    “德国制造”的高工业生产水准在全球都拥有响当当的品牌,而位于德国西南部的第三大州巴登符腾堡州(下称“巴符州”),被视作欧洲经济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工业制造、新能源、高科技等领域,巴符州的科研创新能力在整个欧洲都负有盛名,更是拥有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等国家级的大型科研中心。 

    “德国先进的技术研发很欢迎来自中国的资本投入。”巴符州财政与经济部中国科的弗朗茨·维克埃瑟(Franz Weckesser)在当地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公司的国际化发展,也会给巴符州和整个德国的就业市场和经济持续增长带来生机。 

    《陆家嘴》:目前中国公司在巴符州的投资多吗? 

    维克埃瑟:事实上,在中德跨境并购领域中,已经有很多中国公司手握资本在巴符州寻找收购目标。去年,著名的三一重工(600031,股吧)收购德国老牌混凝土泵机制造商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就是发生在巴符州的埃斯林根县,这里会成为三一重工在德国的混凝土生产设备中心。 

    巴符州很早就在江苏和辽宁两个友好省市开设中国办事处,在新能源、机械制造等领域有着充分积极的合作成果,近年来,尤其在电动汽车、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等科研领域,更是和中国市场有着双向研发、合作及交流。 

    《陆家嘴》:能否聊聊闻名全球的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 

    维克埃瑟:独特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教育体系,也是“德国制造”经久不衰的秘诀之一,“普通高等教育无法解决把理论和实际完美结合的问题,但是‘双元制’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职业教育,最大限度地缩短了企业用人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差距,比如在巴符州的戴姆勒-奔驰工厂里,很多生产线工人都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因此,中国资本投资德国技术以及在德国本土直接投资,不仅会收获技术,还收获了极高水准的德国生产力。 

    中德贸易竞争走向互利 

    “毫无疑问,中国对德国已经越来越重要了。”汉堡的经济部部长弗兰克·霍尔希(Frank Horch)在当地接受本刊记者专访的时候非常肯定地表示,中国不仅向来是港口城市汉堡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更是未来德国经济增长的机遇。 

    《陆家嘴》:目前德国汉堡港和中国的贸易往来规模多大? 

    霍尔希:2011年汉堡港的总吞吐量是1.32亿吨,比前一年提高14%,集装箱吞吐量近1000万标准箱,其中近330万个箱子来往于汉堡和中国各地,远超欧洲其他港口,也就是说,超过1/3的汉堡港集装箱来自中国或运往中国,中国已经是汉堡港最大的海运贸易伙伴。 

    每周从中国各港口直达汉堡港的集装箱有40班,汉堡的船舶代理和班轮航运公司直接为客户提供由汉堡港到中国100多个港口的海运业务。汉堡港已经成为全欧洲与中国及远东之间班轮航线最多的港口,是中国与欧洲贸易往来的主要货运口岸,是名副其实的中欧贸易第一大港。 

    《陆家嘴》:在汉堡港可以看到很多印有中国大型船运、物流公司标签的船只和集装箱,有多少中国企业目前入驻汉堡? 

    霍尔希:中德之间的经济合作由来已久,汉堡官方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宝钢、中国海运等大型中资公司在汉堡设立其欧洲总部,迄今为止共有400多家中资企业落户汉堡,赴德投资数量的激增也带来很多创新的合作模式,比如投资德国企业共同研发、生产、把成果产品销售到欧洲市场,或者在德国完成研发后回到中国生产,投资结构也包括独资、合资和资金入股投入等多种方式。 

    《陆家嘴》:欧债危机的影响持续蔓延,事实上对中德两国的贸易都造成负面影响? 

    霍尔希:中德贸易伙伴关系是中国和欧盟国家中贸易关系最稳固的,如果说过去10年中美国作为消费市场在全球地位举足轻重,那么近年来中国蓬勃的经济实力对德国意义更为重大。随着中国为首的“金砖国家”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和崛起,相信未来强大的中国国内消费市场会对德国出口经济带来刺激,也是一个巨大机遇。事实上,欧盟和中国正在进行一项相关投资贸易协议的洽谈磋商,而德国和中国早已有类似的投资保护性协议。 

    《陆家嘴》:事实上,欧元区债务危机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的负面效应依然存在,德国如何应对未来短期内面临的经济下调风险和挑战? 

    霍尔希:的确,近期最新公布的一些经济数据显示德国经济短期内面临下行风险,德国经济部把2013年德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预期继续下调,我认为在应对经济增长挑战的时候,要充分意识到中国在出口贸易领域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除了保持和中国汽车制造产业贸易往来的优势,德国还要拓展和中国在高端装备和化工产品行业的深入贸易往来。 

    《陆家嘴》:这是否意味着过去“中国出口”为主的中德贸易往来关系,会逐渐转向“中国进口”? 

    霍尔希:这是全球化经济分工日益细化明显的结果。德国经济和产业的优势在于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和化工领域的领先技术,而这恰恰迎合了庞大的中国经济发展需求,如果双方可以把握双向的机遇并保持合作,我对2013年和未来几年的中德两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从人才角度看,日益严重的德国人口老龄化已经导致本地劳动力不足,德国需要向全世界开放就业市场,吸引来自中国和国际上有资质的人才到德国来工作。 

    德国不会让欧元区解散 

    一般共识认为,中国市场对德国经济很重要,德国又对欧盟区经济很重要。那么换一个角度把两者联系起来的逻辑理解便是,中德两国经济的深入互惠发展,使德国有更强大的经济实力站在欧元区舞台上喊出,德国不会也能够不让欧元区解散。 

    德国联邦经济部东亚关系部官员何玲(Gerlind Heckmann)在柏林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着眼于当下和未来,和中国的经贸、投资往来会给德国经济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增长,使过去10多年经济改革政策的积极效果得以延续,德国经济竞争力得到提高。 

    《陆家嘴》:中德贸易往来的稳定增量已经有目共睹,您如何看两国之间未来的投资趋势? 

    何玲:过去中德之间的投资状况主要以德国在中国投资比较多,但在近两年,中国赴德投资的数量和规模增速加快,这给德国经济从欧元区危机泥沼中“脱颖而出”带来了能量。 

    德国经济从过去十几年未雨绸缪的经济改革政策中受益匪浅,有效地实现了劳动力的灵活性、人力成本的降低,在中国投资的刺激下,德国联邦政府会继续推进出口贸易,并在科研技术领 

    域加大投资,发展能源转换和科技创新,使中德双方的投资往来都能从中受益。 

    贸易方面,中国是德国重要的贸易伙伴,虽然德国出口的60%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但其中绝大部分是去往中国市场,我相信中德贸易关系在未来还将会继续深入。 

    《陆家嘴》:您如何看待德国在救助欧元区债务危机重灾国希腊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 

    何玲:欧元区发生危机,作为经济实力较强的德国,虽然同样身处艰难的境况,但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德国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自制力,保证了国内经济增长的稳定,正因如此,在救助希腊和欧元区债务危机的时候,德国承担着非常关键且艰难的角色。 

    我相信总理默克尔女士会继续积极地和欧元区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寻找更好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因为德国很清楚,放任希腊退出欧元区的代价要比救援希腊的代价更大,德国应该率先领导各方尽量避免欧元区出现新的不稳定状况,这样才能安心使经济逐渐复苏和增长。 

    《陆家嘴》:按照您的逻辑,德国力挺保全欧元区,就是保全能够给欧元区经济复苏的稳定政治环境。 

    何玲:事实正是如此。作为欧洲经济引擎,德国在救助希腊中的巨大让步,根本就是不希望欧元区因为希腊而出现解散风险。 

    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欧洲内部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已经导致了很多资源浪费和人员牺牲,在欧盟、欧元区的建立基础下,如今长达60年的政治经济的和平稳定来之不易,我希望并完全有信心未来的欧洲将延续统一大基调。况且笼统意义上的欧元区危机,根本上只是部分国家内部高昂债务的危机,是他们的经济缺乏竞争力,德国立足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地位,应该对内加大经济竞争力的改革发展,对外要有整个欧洲的概念,而不是仅仅立足自己国别利益。 

    《陆家嘴》:但是希腊的问题可能远远不止债务减记或资金救助,您认为在2013年中,以希腊为代表的欧元区经济应该做出哪些改革和突破? 

    何玲:当然,根本问题是以希腊为代表的部分国家经济竞争力严重下降,但是我已经看到西班牙、意大利及法国等南欧国家本身的经济状况出现好转迹象,相信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节约和紧缩政策实现预算缩减目的,这也是德国愿意让步救助希腊的重要考量。 

    从德国自身来说,保证经济实力增长是实现承担欧元区经济救助的基石,2013年德国经济增长前景未必很好,但我们仍然要通过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出口增长,以及保持研发和科技的全球领先优势,来保持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