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国家要取得本国经济的更大发展,除了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外,还要善于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
生产全球化产业结构大调整
张 梅
生产全球化表现为生产要素、产品和生产过程国际化。其中,生产过程国际化是衡量生产全球化深度最重要的指标。
生产全球化的发展与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等诸多现象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生产全球化表现为生产要素、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国际化。生产要素国际化即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原材料日益依赖于国外市场的供给,劳动力、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国际间流动;产品国际化即生产出来的产品日益依赖于国际市场上的销售。生产过程国际化即跨国公司到国外进行投资,开办新公司或设立子公司,日益扩大生产和经营的规模,使生产分工日益向国际专业化分工发展,是衡量生产全球化深度最重要的指标。
跨国公司(包括跨国银行)在国际生产一体化中占据主要地位。它们凭借资本、技术信息、营销战略等垄断优势,选择最佳投资地点,使公司生产和销售活动建立在全球战略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国际分工是超越国民经济疆界的社会分工,是国民生产之间的分工。国际分工的深化既是国际生产一体化的结果,同时又促进国际生产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国际生产一体化网络的逐步形成,意味着传统的以国际贸易为主体的国际分工向世界性以国际生产为主体的国际分工转变。
当前国际分工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跨国公司主导国际分工,导致世界各国发展利益分配失衡。比如,中国许多外贸企业从事两头在外的加工和组装生产,加工贸易已占中国出口总额60%,但利润的大头被跨国公司获得,中国企业只能拿到不足10%的总利润。二是当前国际分工格局导致生产与消费分离,贸易数量与实际所获利益分离,进而导致相关国家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象。
在生产全球化进程中,全球产业结构经历着大规模的深刻调整,发达国家不断加快产业升级并优化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服务密集的方向升级,大力增强产业竞争和技术优势。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也达到新水平,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全球共享型生产。迄今为止,世界已经完成3次产业转移。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美国将淘汰的钢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日本等国。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60至80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东亚发展中国家。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发达国家又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至中国东南沿海。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逐步形成,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首先,由跨国公司推动的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增加到1.3万亿美元,达到30年来的顶峰,2007再创新高,猛增到1.83万亿美元。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步伐也随着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而加快。其次,产业转移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不再局限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梯度性转移,而且将产业链两端即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价值链各个增值环节进行转移。服务业的跨国并购和重组增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全球服务外包总值由2004年的5000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2万亿美元。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
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大推力
李晓玉
国际贸易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和生产链的全球布局。国际贸易自由化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得到发展。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先导,贸易自由化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的发展伴随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发展而得到不断深化。自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以来,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从5.16万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8.2万亿美元,增幅超过了252%。在国际贸易的推动下,全球GDP总量从1995年的28.01万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约70万亿美元,增幅达到了150%。
贸易全球化促进消费增长,转变消费结构。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所拉动的世界经济中,国际贸易对于消费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觑。直观来看,人们不用跨出国门便可以买到东南亚的热带水果,非洲的咖啡和日本、韩国的电子产品。国际货物贸易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消费结构的转变促进了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在2001年至2008年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世界服务贸易以年均12%的增长速度发展,2011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4.15亿美元,同比增长11%。2008年后,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贸易也受到重创,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大大阻碍了国际贸易对经济恢复发展的拉动。
国际贸易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和生产链的全球布局。信息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资源的有效跨国流动成为可能;跨国企业通过在全球布局生产与采购,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分工与专业化生产。跨国公司将一个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按照成本最低的原则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实现技术开发、产品生产、销售环节相分离。这一资源配置方式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各国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发展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不同的产业。以亚洲国家为例,日本、韩国利用自身的技术与资本优势发展电子、通讯等新兴产业,中国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加工、装配等制造产业,均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贸易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动力。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建立和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中国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承诺,关税平均水平从15.3%降低至9.8%。这一减税举措不仅没有降低关税收入,反而实现了进出口贸易总额和财政收入的双增长。中国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外来资本技术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6.66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超过1.3万亿美元。出口贸易带动资源投入制造业,使中国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快速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贸易全球化为中国带来了资本与技术,培养了一批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消化和吸收大量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在出口贸易的拉动下,中国大力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走出去”战略,内外兼顾,优势互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实现了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