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湖里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一直以来,湖里区在文明创建中高举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的旗帜,先行先试当好文明创建的排头兵,努力在常态化创建上走在前,努力在品牌化创建上走在前,努力在为民创建和创建为民上走在前,努力在转变领导创建作风上走在前,努力在规划创建远景上走在前。
近3年,全区打造出10大引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文明创建品牌,培育出全国道德模范“莆田三兄弟”和省级道德模范游文晃,全国、全省最美家庭许志仁、苏菊清家庭,福建省最美基层人物吕占锋,省市两级文明办先后在湖里召开了交通路口语音督导、道德讲堂下基层、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等十几项创建工作现场会,并在2012至2013年度的全省城区文明考评中先后获得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绩,在两年的国检中承担了全市40%以上的考评任务,积极为厦门创建文明城市(区)做出贡献。
日前,省文明办、省民政厅在厦门召开全省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现场会,推广湖里区金安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工作经验;这只是湖里区今年以来着力打造文明创建10大特色品牌,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一个缩影。
创新体制机制
打造创建为民品牌
湖里区委书记刘育生、区长张毅恭反复强调:创建为民、为民创建是文明创建的宗旨。为此,湖里区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创建为民品牌,不断掀起文明创建热潮。
五化建设品牌。在全市全省全国率先出台了创建文明城市(区)标准化、精细化、品牌化、常态化、责任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使全区干部群众文明创建有目标、有方法、有标准、有责任,较好地克服了盲目创建、劳民伤财式的创建、创建的形式主义、突击创建等老大难问题;中央和省、市文明办均转发了这一工作经验。
廉洁文明品牌。在全市全省率先探索用廉洁风尚提升文明创建水平,用文明创建营造尊廉崇廉的新风尚,使两者互动互效,相得益彰。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打造靠民创建品牌
群众是文明创建主体。湖里区注重打造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品牌,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路口语音督导品牌。2011年春,湖里区委书记刘育生针对区外来务工人员多、电动摩托车多、违章闯红灯多的现实,亲自带领5个街道的领导,在全区40个主要路口设立了语音督导,宣传和教育人们遵规守法。目前,宣传内容已扩展到治安、计生、普法等40多个领域。中央和省市三级文明办均在宣传网络上转发了这一睿智的创新。
志愿服务制度化品牌。湖里区金安社区率先探索建立了包括志愿服务注册登记、志愿者培训、需求对接、服务记录、嘉许与回馈、社工带志愿者、党团员带头做志愿者等“八项制度”,规范志愿服务八项流程。
诚信文明示范商业街品牌。与商户签订诚信公约;职能部门与志愿者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和帮助;共同打造诚信文明示范商业街。
公园学雷锋志愿服务品牌。在湖里公园,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学雷锋志愿服务站。
以群众需求为标准
打造创建惠民品牌
文明创建是一项永无止境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湖里区始终坚持从满足民生需求入手,打造文明创建惠民品牌。
道德讲堂下基层品牌。将机关道德讲堂下移基层,引导机关干部进民群、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通过“做一件善事”、“送一份吉祥”等环节,帮助社区困难人群解决实际生活难题。
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品牌。开展全方位心理咨询;形成体系化的咨询记录;定期分析典型案例并不断总结、推广。
“互学互帮互进”品牌。探索城镇与农村孩子、贫困与富裕孩子、健全家庭与单亲家庭孩子、正常与残疾孩子、男生与女生、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孩子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进。
城市学校少年宫品牌。推广发展兴趣特长与培养良好品格相结合的德育经验。 (原载《福建日报》2014年6月11日4版)
【短评】
人民需求就是品牌
湖里区文明创建十大创新品牌为什么应运而生?事实上这是人民群众呼唤的结果,是人民群众盼望的结果。一句话,人民的需求就是品牌。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创品牌尽管搞得大张旗鼓、风风火火,结果不但对老百姓没有带来任何好处,而且造成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印象。究其原因,他们的“金点子”都是坐在办公室里编出来的,没有深入到实际和基层倾听群众的心声和呼唤。
湖里区在文明创建中着眼于群众的需求,切实为老百姓服务。比如打造的诚信文明示范商业街,要求所有商家作出诚信文明承诺,职能部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志愿者帮助维持买卖公平,宣传文明买卖,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到文明之花就开在身边,文明之果伸手可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