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贸促动态 > 宣传园地 > 宣传园地
百年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困难和风险的历史经验(上)
文章来源:杭州市委党校供稿中心 作者:柳建辉 发布时间:2021-06-25 分享到:
59.2K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在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把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推向前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多次经历关系自身前途命运甚至事关生死存亡的历史关节点,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等严峻复杂局面的考验,凸显了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具有的治党治国治军能力。尽管一系列风险挑战的形成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原因,有的是全局性的,有的是局部性的,有的虽然尚未达到生死存亡的严重程度,但亦堪称复杂局面,都给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使党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其处理难度均世所罕见。但令人敬佩的是,中国共产党都有效地应对了这些复杂局面,铸就了百年来的历史伟业和辉煌。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迄今所走过的历程绝非一帆风顺和波澜不惊,很多时候恰恰是在险象环生中披荆斩棘、艰难前行的,是在不断应对挑战、克服困难,战胜风险、破解危局中走过来的。奋斗征程中,常有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磨难面前的百折不挠,失误之后的拨乱反正,既充满艰险又富于神奇,既历尽苦难又辉煌迭现。正是在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丰富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愈挫愈奋,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给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历史财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面对未来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认真总结党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历史经验,对于开启和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重大意义。百年中国共产党应对各种重大困难和风险的历史经验有多方面,择其要者,总结分析如下:

面对困难和风险,只有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正确判断形势,适时调整政策,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每次遇到困难和风险,都能够首先做到信念坚定,处变不惊,迎难而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特别是能够运用科学理论,站在全局、战略、宏观的高度看待分析形势和问题。在对严峻复杂局面有了清晰认知的基础上,找到有效的应对举措并坚定实施,不断攻坚克难、化险为夷,扭转危局、破解困境。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尚处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吓倒,而是勇敢地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继续进行战斗。同年8月7日,面对大革命失败的危机,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解决了要不要革命、怎样革命的核心问题。其后,党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并深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逐步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复兴中国革命和争取革命胜利指明了唯一正确的方向。有生力量如何才能保留,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大严峻考验。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调整,在遵义会议上正确解决了关系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问题,从而在军事上、组织上、政治上确保了长征的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重大转折。长征胜利后,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要关头,中共中央又准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治路线,在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此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摒弃前嫌,力倡第二次国共合作,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全民族抗战局面初步形成,中国革命在抗日救亡的烽火中重新走向复兴。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是与其沉着冷静并正确判断形势和及时调整政策分不开的。这一特点还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几次土地政策转变中。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最初实行的土地政策是“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这不仅侵犯了富农和中农的利益,而且“土地国有”的规定显然也无法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后来,党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及时地纠正这一偏向,提出了“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政策,从而既保护了富农和中农的利益,又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为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对此,毛泽东分析指出:“根据地虽小却有很大的政治上的威力,屹然和庞大的国民党政权相对立,军事上给国民党的进攻以很大的困难,因为我们有农民的援助。”刘少奇也曾总结说:“中央苏区过去只有两百多万人口,几个县的土地改革搞彻底了,支持了多年的战争,抵住了蒋介石。”但随着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党的土地政策又出现波折,开始实行所谓“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这种企图从肉体上消灭地主和不给富农以经济出路的做法,把他们中的许多人逼到敌人那边去,对第五次反“围剿”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七七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居于首要地位。为了团结更多人抗日,中国共产党改变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转而实行减租减息,即一方面要求地主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求农民在减租减息后交租交息,照顾地主的利益,争取和团结地主站在抗日一边。这一政策的实行,巩固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支援了持久的抗日战争。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在这种阶级矛盾急剧激化的情况下,过去减租减息的界限不断被农民强烈的土地要求和国内政局的变化所突破。于是,中国共产党又适时改变土地政策,主张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以雷霆万钧之力猛烈地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打碎了几千年套在农民身上的枷锁,改变了农村旧有生产关系,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从1946年《五四指示》到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再到1948年《关于土地改革中各社会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呈现出“温和—激进—纠偏”的演变轨迹。这种一波三折,恰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善于审时度势,根据形势任务变化及时调整政策,纠正错误偏向的优势。对此,刘少奇总结说:“我们党之所以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就是我们不仅在思想上、政治上从来不受任何死的公式束缚,而且从来不把党的组织形式以至任何组织形式,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死的公式,我们能够根据中国革命斗争发展的具体条件和新的政治任务以及我们在组织上积累起来的新的经验,来经常地改进我们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学教授沈大伟也曾评论说:“适应形势和保持灵活是(共产党的)生存之道。”而这种勇于变革、善于创新的品格,无疑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依靠科学理论指导,适时调整政策,不断攻坚克难的经验之一。

面对困难和风险,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表明,它不愧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坚强而正确的领导和好的社会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针对每一次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强领导,科学决策,不仅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和一系列重大举措,而且充分显示了驾驭复杂局面的统筹能力和宏观调控的组织优势。这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得到充分验证。如在应对历次特大自然灾害特别是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紧急危难之时,中共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统一指挥,充分发挥了领导枢纽作用,迅速组织起中国历史上救灾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灾救灾行动,最大限度地挽救了群众的生命,最大程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并迅速开展恢复重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现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以零容忍的态度“打虎拍蝇”,取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从而取信于民,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美国一手挑起的贸易战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谋划、攻坚克难,坚定从容、有理有节,主动作为、顺势而动,彰显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定力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捍卫了国家和人民的正当利益,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敬佩。在2020年全民抗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面对汹涌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统筹,调度有力、行动果决,压实责任、上下联动,集中人力资源,调配部署有序,始终保持了处变不惊的战略定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意志品性和奉献精神;海内外中华儿女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形成了团结协作、坚不可摧、从容应战的抗疫防线,凝聚起不懈奋斗、顽强战疫的磅礴力量。可以说,战疫过程既是证明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过程,也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过程,更是展现党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鱼水相依、命运与共的过程。

总之,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奋斗发展的关键时刻,广大基层党组织总是全力以赴、靠前指挥,充分发挥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危险面前,各级领导干部总会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充分发挥其主心骨作用;紧要关头,广大党员总能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这一切,都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应对风险挑战的强大领导能力,为应对各种复杂严峻局面,夺取最终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越是在应对风险挑战的过程中,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越能得到充分体现,越能展现出我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的体制优势,真正做到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民众一股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副教育长、教授、博士生导师】